育兒分享 兒童英文

親子共學 – 陪伴孩子學習的同時我們也在成長

作者珍妮是位親子平台編輯,是當了媽媽才知道百分之99的潛能是被逼出來的。也因同時擁有兩個孩子生命起了化學變化。在理想與現實、平衡而取捨、埋怨甘願之間…一份誤闖全職媽媽的角色,一個平凡不簡單的生活,都是當了媽媽才知道的事。

親子共學是一場「共好行動」

這一路走來,陪伴孩子到小一的這個階段,孩子越大,越是有這樣的感觸:親子共學其實是在學習「共好」。當家長陪伴孩子學習時,其實我們也再一次學習。孩子透過學習而成長,我們也透過陪伴增進親子關係。

在陪伴姊姊上線上英文課時,有件事令我印象深刻。姊姊在一開始接觸外籍老師時會害羞,面對一連串英文問句也會不知所措。我總是在一旁鼓勵她開口,協助她了解老師在問什麼問題。漸漸地,我發覺好像都是我在「替」孩子學習,所以我試著讓姊姊獨自與老師上課。

出乎我的意料之外,姊姊在老師的引導之下,越來越自信,敢開口說英文了!事後看課程回放我才了解真正原因!外籍老師鼓勵孩子「盡量表達」;而我們總是希望孩子回答「正確答案」。當孩子面對沒把握的問題時,只要父母在旁,孩子會羞於說出答案;相反地,不管孩子的回答對錯與否,天馬行空,老師總是給予鼓勵,再循循善誘協助孩子發音更標準。

請家長回想一下,我們是如何「幫助」孩子?

每當我看孩子坐下來在剪剪貼貼的時候,我會默默離開,內心暗自期待接下來要接什麼招。因為在孩子遇到挫折或是瓶頸來求救的時候,正是親子共學的開始。孩子可能會請父母協助美勞作業,與其用自己的審美觀「幫」孩子完成作品,我們可以試著詢問孩子的創意理念或動機,與孩子一起找資料來表達想法。

當然,在陪伴孩子學習的過程中難免讓人忍不住爆血管,在破口而出的前一刻,試著反問自己:「如果我是孩子,我會不會也這麼做?為什麼?」這七年多下來,我們在親子互動中有衝撞、有疲累、有滋養、有茁壯,也有更多的共同學習。

我們在陪伴中彼此學習,孩子學習成長,而我們學習放手

孩子在我們看得見的地方學習知識,努力成長茁壯;而我們則在孩子身旁陪伴,看著他們,努力學著等待且不干涉。龍應台在《親愛的安德烈》中寫到:「孩子,我要求你讀書用功,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,而是因為,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,選擇有意義、有時間的工作,而不是被迫謀生。」

我想,在陪伴中成長的孩子最快樂也最獨立,因為他們擁有父母滿滿的愛與關懷,跌倒時有人給你勇氣,協助他們再次站起。或許你會懷疑,家長放手之後,孩子難道不會失去學習的動力嗎?

我們在陪伴中彼此學習

求知的動機是與生俱來的本能

猶記在進修課堂中,講師引述了杜威的一句話:「生活即教育。」短短的五個字道出了整個學習的過程,特別是學習語言的部分。我們深知生活化的方式是最容易吸收知識,然而,如何將非母語融入生活中,讓學習不只是交差了事,而是發自內心的渴望?

是否會認為真的不可能?是否也不禁質疑:真的會嗎?孩子真的會對學習有發自內心的渴望嗎?這是天方夜譚吧?

會的,每個人都會對學習感到渴望。因為我經歷過「一份渴望得到知識的感覺」;巴不得把我想要知道的全部塞進去腦袋裡,從早到晚坐在書桌面前用自己覺得可以吸收的方式閱讀,只為了「我想,我渴望,我想知道為什麼會這樣。」

孩子是抱著好奇心來到這個世界,學著爬、學著走、學著聽、學著說。學齡前孩子對於求知的動機,幾乎是與生俱來的本能。然而,在陪伴孩子成長的同時我也在思考過去的學習狀況,身為父母的我們都經歷過填鴨式教育,「讓孩子真正在學習中找到樂趣,如何讓這股純粹的動機一路維持」,也成了我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最在乎的一件事。

求知的動機是與生俱來的本能

如果能有一種學習方法能讓家長輕鬆,孩子快樂,那何妨一試?

家長們總是矛盾,想要放手又不免擔心。我們可以選擇孩子能開心的學習環境,讓他們依據喜好選擇合適的學習時間、老師、地點;爸媽能透過課程回放掌握學習狀況,何樂而不為呀!

延伸閱讀 🔍
找尋讓孩子渴望學習英文的動機!
玩中學,在家也能打造「沉浸式學習環境」!

現在 OiKID 官方推出活動,只要填寫以下表單,就免費贈送您的孩子一堂「OiKID 一對一體驗課程」,試試為兒童專屬規劃的線上課程是否適合您的寶貝,讓孩子透過英文看到更多、更廣的世界(限時限量,每人限填一份喔)













    首頁 > 育兒分享 > 父母在陪伴孩子學習的過程中一起成長

    (本文由這些當了媽媽才知道的事!授權轉載)